[1] ULLMAN EDWARD L. Amenities as a Factor in Regional Growth[J]. Geographical Review, 1954, 44(1): 119-132.
[2] 俞绳方.保持苏州城市特色的规划构思[J].建筑学报,1981(2):31-38.
[3] 金经元.城市特色的规律性和规划的能动性[J].城市规划,1990(5):11-13.
[4] 张继刚,蔡辉.城市特色的剖析与维育[J].规划师,2000(6):79-83.
[5] 杨振,雷军.1982—2010年乌鲁木齐市主城区人口时空分布特征及模拟[J].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,2018,35(4):506-514.
[6] 仇保兴.生态城市使生活更美好[J].城市规划,2010,17(2):1-15.
[7] 蒋艳灵,刘春腊,周长青,等.中国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现状与实践问题思考[J].地理研究,2015,34(12):2222-2237.
[8] 宋冬梅,肖笃宁,申元村.我国沿海地区生态城市建设评价[J].地理科学进展,2004(4):80-86.
[9] 徐丽婷,姚士谋,陈爽,等.高质量发展下的生态城市评价: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[J].地理科学,2019,39(8):1228-1237.
[10] 赵群毅,黄建军,王茂军.人本视角下城市品质提升的方法论:来自厦门实践的思考[J].城市发展研究,2020,27(9):82-87.
[11] 杜立群,吕海虹,邢宗海,等.以品质提升为导向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编制[J].城市规划,2020,44(1):72-79.
[12] 路瑶,周雪,陈晓文.我国城市森林健康发展对城市品质提升驱动路径分析[J].世界林业研究,2020(1):1-6.
[13] 张松,镇雪锋.城市保护与城市品质提升的关系思考[J].国际城市规划,2013,28(1):26-29.
[14] 顾维中,王渭.“品质城市”评价指标体系研究[J].中国标准化,2017(5):62-67.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