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 保靖县征史修志办公室.保靖县志(1986—2005)[M].北京:中国文史出版社,1990:613.
[2] 李泽西,崔丽娜.关于文化危机与文化重建的几个相关问题[J].东岳论丛,2013,34(3):62-68.
[3] 莫筱筱,明亮.台湾社区营造的经验及启示[J].城市发展研究,2016,23(1):91-96.
[4] 刘平安.连续与断裂:守土与离土生活方式的变迁[C]∥徐杰舜,许宪隆.人类学与乡土中国:人类学高级论坛2005卷.哈尔滨:黑龙江人民出版社,2005:609-617.
[5] 郑希.浅谈瑶族文化的守护与传承[J].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,2013(3):65-68.
[6] 杨庭硕,罗康隆,潘盛之.民族文化与生境[M].贵州:贵州人民出版社,1992:51.
[7] 罗康隆.文化人类学论纲[M].昆明:云南大学出版社,2005:58.
[8] 姚远.日本市民运动时代的社区营造[J].沪港经济,2008(11):76-77.
[9] 丁康乐,黄丽玲.台湾地区社区营造探析[J].浙江大学学报(理学版),2013,40(6):716-725.
[10] 黄瓴,罗燕洪.社会治理创新视角下的社区规划及其地方途径:以重庆市渝中区石油路街道社区发展规划为例[J].西部人居环境学刊,2014,29(5):13-18.
[11] 黄健敏.台湾民众参与的社区营造[J].时代建筑,2009(2):36-39.
[12] 庄园.浅析瑶族崇拜文化演变[J].民族论坛,2019(1):104-108.
[13] 罗康隆.文化人类学论纲[M].昆明:云南大学出版社,2005:145.
[14] 黄耀明.台湾社区总体营造对乡村振兴规划的启示[J].闽南师范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18,32(3):85-90.
[15] 费孝通.志在富民[M].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4:250.
[16] 赵民.“社区营造”与城市规划的“社区指向”研究[J].规划师,2013,29(9):5-10.
[17] 胡澎.日本“社区营造”论:从“市民参与”到“市民主体”[J].日本学刊,2013(3):119-134;159-160.
[18] 伍新福.湖南民族关系史[M].长沙:湖南人民出版社,1990:428.
[19] 朱敏.多维空间视野里的跨境民族:中国西南边境民族的迁徙、交流和文化动态国际研讨会综述[J].广西民族大学学报(哲学社会科学版),2008,30(6):83-87.
[20] 威廉·费尔丁·奥格本,著.社会变迁: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[M].王晓毅,陈育国,译.杭州:浙江人民出版社,1989:201. |